健身行業現在或許是最好的時代
中國健身房正成為像餐廳和便利店一樣的基礎設施,向更多人群居住的地方靠近。毫無疑問,消費升級趨勢,商業配套的需求和健身人口的增長,已經將行業推入快速升級的軌道。
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健身行業過往20年或許漫長,但未來十年,必然是健身行業的最好時代
這是很多行業的最好時代。不論是內容創業之春,還是區塊鏈三點半,或者是知識付費紅利,但健身在過去一年成為風口,出乎大多科技媒體和投資機構預料。
在2017年底許多俱樂部先后完成數億元融資。傳統俱樂部依然在瘋狂推年卡做預售,健身的風口加上新零售,甚至還誕生了迷你健身艙的風口。
盡管以上模式飽受質疑,但風口賽道的資方名錄上,許多資本市場的身影。
也不論用戶健不健身,都能在社區頻繁看到健身房廣告,在咖啡廳聽到鄰座聊健身,或在朋友圈刷到健身自拍和打卡。
「健身」忽然成為一個社交談資和政治正確,在中國這個并不偏好肌肉審美的東方國度風行。「健身風口」吹來,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之外。
但也在意料之中。
如果把2016年開始的「消費升級」浪潮,描述為年輕人和中產階級展示「Better Me」的消費取向,那么健身幾乎和這一取向完美匹配:健康、時尚的健身,讓人身心感覺更美好,至少能在朋友圈讓自己和他人感覺更美好。
健身不僅賦予身材變美的功能價值,更賦予人審美和追求的精神價值。Better Me=健身。
即便“游泳健身了解一下”的部分傳統健身房,依然在用強銷售“污名化”行業。但毫無疑問,消費升級趨勢和健身人口的增長,已經將行業推入快速升級的軌道。
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健身行業過往20年或許漫長,但未來十年,必然是健身行業的最好時代。
不用說了,從辦公樓和小區發傳單的數量來看,健身房數量正在快速增加。
一方面,大型連鎖俱樂部開進二三線城市,另一方面,更多特色健身工作室在一線城市拓展。他們面對的共同用戶,是健身的增量群體。
數據正在全方面表明這一趨勢,根據數據統計,目前國內健身房總數超過7萬家,其中2017年新增超過18000家,增速超過27%。二線城市增長追趕健身趨勢,根據其中重慶、成都、西安等二線城市增速最快。
也就是說,過去一年,中國健身房以每天平均50家的速度高度增長。
缺乏體驗性內容的商場,正迫切呼喚體驗性業態。相比H&M和ZARA等實體零售的增長瓶頸,NIKE等運動零售品類2017年迎來了逆勢增長。而目的地消費的健身房業態,是這些運動品牌的絕佳引流商業配套。
大型Mall里不再一家健身房獨大,多業態的健身房被引進商場。當大悅城、嘉里中心和太古匯把健身放在越來越重要的地段,或者當7-11和全家越來越和健身房話題聯系在一起,健身對大部分已經不再陌生。
換句話說,健身房正成為像餐廳和便利店一樣的基礎設施,向更多人群居住的地方靠近。